文学作品背后的现实

发布于 2025-01-05 652 字 216 次阅读


马尔克斯在面对《巴黎评论》记者对于新闻、小说与其写作风格的问题时说: “我活得越久,过去的事情记得越多,我越会认为,文学和新闻是密切相关的。麻烦在于,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写奇幻小说的作家,而实际上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写的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被冠以魔幻之名号,但本体仍然是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小说所描绘的人或事也大多采摘于现实:他自己的现实生活,与拉丁美洲的真实历史。《百年孤独》里的上校是马尔克斯祖父,上校执掌的内战则是千日战争。“黄眼洪泰岳,蓝脸西门闹,都有人物原型,并非我生造。”(摘自莫言《生死疲劳》用于简述本书故事的打油诗)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是基于现实。但就今日的中国,常见读不懂《百年孤独》的言论,《生死疲劳》则不尽然。其中确有作家文风、叙事手法不同等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对作品背后的现实了解程度不同。

就这两本书来看,两者都是将宏大的历史投射在渺小的个体上。个体的演变体现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作品的主旨也是通过这条线路来表达。读者若是不了解历史背景,这条线便连不上,便会觉得作品不知所云。了解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是自然而然之事;了解千里之外的拉丁美洲的一场内战的人,相比之下便极少了。因此能“读懂”(了解作品主旨)《生死疲劳》的人便相比《百年孤独》也多得多。

这样不解历史,不解主旨问题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荒诞的文风和象征的手法显得尤为严重,其他文学作品却也是如此。文学作品大多都要基于一个确凿的现实背景。无论是作家的个人经历、还是某个时代的大环境等等,了解一部文学作品背后的现实,对于读懂其主旨都尤为重要。

最后更新于 2025-03-02